正文前友情提醒之一:这首先是一篇漫画 / nerd 文化现象评论,其次才是一篇肥皂剧评论。
正文前友情提醒之二:本评论基于《TBBT》第 6 季第 13 集展开,看过后再阅读更有助理解。
他们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整个漫画行业已经从新世纪初昏沉的低谷中走出,Comixology 等公司历时五年终于弄出了有利可图的电子内容发布系统,蝙蝠侠和复仇者联盟霸占着全球电影行业的年度桂冠宝座,超级英雄仿佛在昨夜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代名词——虽然大部分热议着「蝙蝠侠和钢铁侠谁更有钱」并为此欣喜若狂的影迷们,连他们俩压根不在同一个世界里都不知道。欢迎来到 Geek 与 Nerd 终于能扬眉吐气翻身做主的年头 2013,扬眉得就连这部剧集的宣传语都叫嚣着:「Hey look, Smart is the new Sexy」。
然而,一点也不出人意料的是:无论这部剧集本身再怎么聪明加性感,也拯救不了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生活大爆炸》的母电视网)那臭名昭彰的营销宣传手段。我所指的,当然是 CBS 在上周一放出的《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以下统一简称 TBBT)》第 6 季第 13 集预告,「The Bakersfield Expedition」。这个比临时工还寒碜的预告里一共只秀了两个场景:其一,是 Sheldon 四人组在沙漠里莫名其妙变装;其二,则是一段陈腐得几乎荒谬的剧情:Penny、Amy 等三位姑娘勇闯漫画书店——在《TBBT》的编剧大人眼里,那是「从未有女性踏足过的地方(Where no woman has gone before)」。
不熟悉欧美漫画文化现状的人们,或许是很难想象,这短短 10 秒的半段预告,是如何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的。「漫画早就有女读者在看了!」「漫画书店里的女顾客已经存在几十年了!」「我楼下那家漫画书店连店长都是金发美女来着……!」此预告一出,无数抗议与怒火便涌进了 CBS 与《TBBT》所属的各大根据地与社交网络;漫画圈业内人士间也不乏争议,一位来自 Marvel / DC 的女编辑便专程写信致 CBS,哀己不幸、怒其不争。甚至还有网上自发的百人联名活动,数百位女漫迷将自己和自家漫画的合影、在漫画书店内的照片贴出来以表沉默抗议,群情之激愤,差点就没把蕾丝内衣和卫生巾往纽约的 CBS 大楼扔。
这便是《TBBT》无意间打响的第一场战争,它的名字叫「漫画女权主义(Comics Feminism)」。主食日漫的群众们此刻很有可能正满脸困惑地望着我:因为在日本,自 1955 年常磐庄水野英子那一代人起,女性漫画就自来源远流长、发展兴盛,到七八十年代的辉煌时期,甚至连男性少年向市场的霸主们都要低头向女性漫画风格取经。日本漫画界可以说从未出现过一个需要竭力争取的女权问题。
然而漫画在北美大陆,则有着一段迥然不同的历史:自六十年代的「白银时期」起,大型漫画公司如 DC,便已经开始刻意地控制、减少女性在作品中的比重;大多数女性角色即使被创作出来,也仅作为职场女文员或男性英雄感情伴侣等刻板形象登场,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独立而丰润的人格。另一个问题则源自于男性读者占绝对主流的美漫市场因素,漫画作品中的女角们往往倾向于被物化,战衣过于情趣、曲线过于美好,性征成了漫画低俗的卖点;这在社会观念开放、CCA(漫画法典管理局)逐渐被弃用的九十年代往后愈发明显。以上便是女权斗争的第一条战线:呼吁更多人格丰满、独立而深刻的漫画女角出现。第二条战线则延伸在作品之外:呼吁社会普罗大众对美漫群体的重新认识。漫画历经世代更迭发展,已远非单单中学男生的幻想玩物;女读者比重的急剧增长,大量优秀女性画师、编剧、编辑等从业者的涌现,(更别说几乎完全由女性支撑起的同人、二次创作行业,)促使曾经保守地只服务年轻男性群体的漫画公司改革方针。时至今日,整个漫画界的格局已是趋于平衡、多彩而开明的了。
然而毫无意外地,这一切理应是通俗易懂的、进步着的现实,在《TBBT》编剧眼中——至少根据预告里我们所看到的——彻彻底底地、完全没有发生过。「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网上最纤细而敏感的一群少女们作雷神饮奶状怒摔咖啡杯,于是就像你在中国随便找群人祭出一句「豆腐脑是甜是咸」般,一场互联网上腥风血雨的诺亚洪水,遮天蔽日而来。我并不完全赞同她们倾泻怒火的方式,但对这种心态和立场,确实是能感同身受的——尤其是在周四晚,看「The Bakersfield Expedition」正片的时候。
为了给还没看过这集的同学补课,还是有必要简单复述一下剧情;其实也没什么好述的,因为正片基本上就是把 20 秒预告的干货,掺泥捣水填鸭成整整 20 分钟。剧情依然只有两件事:Sheldon 四人组穿了《星际迷航》的衣服去参加一个漫展;Penny、Amy、Bernadette 的三人少妇组则决定试着去接触一下漫画的世界。这集的编剧们明显是赶上文荒瓶颈期无料可写,因为且不提两条剧情线本身设计上的乏味与浅薄,编剧们的窘迫光是从这集的节奏安排上看就已暴露无遗:剧情线 A 演上一两分钟,卡,换到剧情线 B;B 演一分钟,卡,换回到 A;一分钟后,再切到 B,再闪回 A,再来一发 B……估计是因为这集里的任何一段剧情,要是连续看个超过三五分钟,观众们就会察觉这些生硬笑点何其扭捏作态,然后要么睡着、要么自尽吧。
而我先前所指能「感同身受」的,则是女性剧情线这半边,尤其是在离开漫画书店之前的部分。不止是漫画读者——我认为,任何对二次元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在看剧之时,都能感受到那种赤裸裸的轻蔑与歧视:
Penny(在和女伴们谈到漫画时):「他们四人在一个著名大学工作,人都非常聪明,怎么还这么沉迷于这些给 12 岁小孩看的玩意儿?」
Stuart(对漫画书店里的男人们说):「你们能不能别这么盯着了?她们不就是女生吗,和你们在电影或者图画里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Amy(看完第一本漫画的读后感):「Stupid. So stupid. 真是浪费时间。」
漫画是只给低幼儿童欣赏的毫无价值的玩物,会光顾漫画书店的则全是穷丑矮胖蠢的缩卵宅男,这就是《生活大爆炸》剧组所描绘的世界观。当然有人会说,在接近结尾时,几个姑娘也算是有模有样地讨论起了漫画情节,该算是将功补过吧?但问题是,在一个剧情不连续、每周所有角色人格都会洗脑重置的单元剧里,你真的指望,今后她们对漫画的看法,会因为这集最后五分钟里的几个吐槽而有本质的改变吗?
Stereotypes, stereotypes, stereotypes. 我自是明白电视媒体在刻画角色时需要突出典型夸张渲染的道理,但这并不是我不喜欢《TBBT》的本质原因。请别会错意了,它依然是部还过得去的情景喜剧,在过去几季里也有些许让人窝心的亮点;但我作为一个人,同时也作为贴着 nerd 标签的一份子(且让我先这么说吧),在观看《TBBT》时,感到格外地不适。而其中原因,就是如同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TBBT》虽然是一部以 nerd 主角们的生活为题材、以主流观众为受众的电视剧,但归根结底,它几乎没有从任何正面的角度去刻画 nerd 这个群体,反倒是一直在歪曲抹黑。在观影时,我们(观众)所做的,并不是跟着 Sheldon、Leonard、Howard 和 Raj 一起欢笑,而是在居高临下地取笑他们。
《TBBT》是这么一部剧:它先把四位智商拔群但宅气十足的主角推到观众眼前,然后再把我们潜移默化地推到了嘲笑他们的对立面。众所周知地,每部艺术作品中都会刻意安插一个能让观众们代入立场、产生共鸣的角色;而随着自己一集集地看下去,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片中观众的背景笑声,便会愈发清楚地意识到,你「应该」代入的,并不是四位科学宅男中的任何一个;《TBBT》的编剧们想让你代入产生共鸣的角色,是 Penny ——这个在他们眼里,全剧中唯一被社会认可的「正常人」。而四个 nerd?则是 Penny 的对立面,是「不被社会接受」、「不正常」的。
坦白地说,作为一部喜剧,我并不觉得现在《TBBT》的幽默高明到了哪里去。在漫长的整季十几集中,传统而精致的喜剧结构屈指可数;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段子。零散得让人眼花缭乱的,从各种网络流行文化中刮来的典故、捏他、吐槽段子。要是运气不好,赶上编剧大姨妈或者文荒的时候,甚至一整集就干脆是东拼西凑的、没有实质角色刻画的、为了段子而段子的段子。
而比这种浮躁懒惰更可怕的是——当从 Sheldon、Howard 这种角色嘴里蹦出来一个 nerd 段子(或是 Science joke)的时候,《TBBT》给出的笑点往往是说段子的那个角色是何等荒诞滑稽、丑态出尽,而不是段子的来源或典故本身。举个栗子:当 Howard 某集忽然蹦出一个《蝙蝠侠与罗宾》的段子时,观众们捧腹大笑;但他们觉得好笑的,除了蝙蝠侠的笑话以外,更多地是 Howard,这个智商超群、事业有成的二十七岁航天工程师,竟然还在看《蝙蝠侠》——而这些漫画,在他们「正常人」(包括《TBBT》的编剧们)眼中,是只给十岁小孩看的无聊玩意儿。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取笑,《TBBT》成功地让观众在面对四位宅男时,产生了一种居高临下式的优越感;整部电视剧的调调,基本就像是 Chuck Lorre(《TBBT》主创)在说:「虽然这群 nerd 主角确实是(比你们观众)智商更高学位更好事业更有成,不过别担心,他们既不怎么会喝酒唱歌跳舞,也完全不懂如何泡妞把妹(甚至是跟异性正常交谈),所以你们还是比这群 loser 要好得多。」
其实,这些对 nerd 文化的调侃揶揄,即使再荒诞再不公正,也本应是无所谓的;因为自古以来,nerd 这个群体便一直是被主流媒体拿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往往以腼腆木讷、精通电脑的不起眼男配角形象出现,大多戴着一副厚厚的镜片,穿着老土甚至是尴尬地不合身的衬衫。但 nerd 们对此并不在意,因为博得「圈外人」的理解向来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更何况当年的他们有《怪胎与书呆(Freaks and Geeks)》、《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等,「By nerd, for nerd」的、只有圈内人明白个中奥妙并为之狂热的剧集。我们 nerd 才是他们的受众群体,而非泛泛的主流大众。
然而时光流转,我们终究迎来了《TBBT》,它仿佛是在象征着,随着 nerd 文化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主流媒体也终于要踏进这潭浑水、来分一杯羹了。于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把 Wil Wheaton、Stan Lee 等 nerd 文化的标志人物依次请来客串,看着它堂而皇之地在 San Diego Comic-Con(圣地亚哥漫展,全球最大的漫画集会盛事)上大肆宣传,看着它把 Sheldon 的 PVC 人偶大卖特卖、广告甚至贴到了我家旁边的漫画书店里面……事已至此,已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了:和普通电视剧不同,《TBBT》迫不及待地想给自己贴上各种「geek」「nerd」「cult」的小众标签;它的宣传策略从最开始就把 nerd 群体划进了受众的一部分, 并且它不仅想让 nerd 追着看,还想努力博取好感、争取成为 nerd 们心目中新世纪的新神作,就像当年的《吸血鬼猎人巴菲》一样。
Well, no shit. Not gonna happen.
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对于 nerd 们来说,这或许是最坏的时代也不一定。《TBBT》就像是你中学时代结交的那个最虚伪的朋友:他平日里跟你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但在你背后,他会用尽一切恶心无耻手段蹂躏你的形象,直到你的风评彻底被毁掉为止。《TBBT》举着「nerd」大旗当摇钱树一路凯歌前进,希望身为 nerd 的你也加入他的粉丝大军;但与此同时,它嘲笑、唾弃而不是尊敬、代表你;它一口咬定,你对科幻、漫画、Cosplay 等的诚恳热情属于幼稚与无意义;它高调描绘着一个已经过时多年并且充满偏见的 nerd 世界,而悲哀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还认为剧中的描写都是写实而逼真的。你觉得在你身边,有多少真正的 nerd 朋友,还在看、并且喜欢看《TBBT》呢?我只知道在我们 MIT 的软件工程师团队里,如果你不想在屁股上挨上一脚、或是隔天起来发现自己的邮箱被所有同事扔进了黑名单,那就不要提起任何含有这个名词的禁句——《TBBT》。
然而,当一切云淡风轻过后,我沉心静气地坐下来自问:我,或者说我想要代表的「nerd culture」,是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像高呼「漫画女权主义」的少女们一样,如此神经敏感、如此过度自我保护了呢?我是心知肚明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观众都把《TBBT》当等待泡面或者光临御手洗时的背景音乐来用,无非是部搏人眼球的 sitcom 罢了,远不必如此较真;我也同时清楚地明白,《TBBT》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的亚文化正在茁壮成长、进化的最有力证明。被一部电视剧嘲笑又怎么样呢?「我们永远都不会被圈外的主流社会所理解」,这难道不是身为 nerd 的定义、甚至是(暗地里的)骄傲之一吗?
虽然《TBBT》的第 6 季第 13 集政治错误得让人连连掩面,我依然还是很喜欢剧中的几个小小细节:Stuart 在书店里向女主角们推荐的那本《Fables》,确确实实地是部给漫画初心者入门的好作品;Bernadette 眼光不错读的是《Thor: God of Thunder #1》,2012 年 Marvel 旗下素质最优秀的超级英雄 relaunch 之一。Penny 因为封面的雷神很帅所以直接买走,是一个极为微妙的「漫画女权主义」反讽;另外,Amy 是对的:红巨人(Red Hulk)确实拿起了托尔(Thor)的雷神之锤还操起怪力把后者一锤打飞,在零重力的宇宙战情景中。然而请注意:太空的零重力(weightlessness)并不表示物体的无重量(masslessness),因此从科学角度来说,红巨人并不是举起雷神之锤,而是将自己的身体以静止的锤为圆心作摇摆运动,但看起来像是他举起锤挥出去了一般。
其实原本的写作计划是,在搞完《TBBT》vs.「漫画女权主义」、《TBBT》 vs.「Nerd culture」这两场漫长的战争后,还有紧接而来的《TBBT》 vs.「Comic book store(漫画书店)」要打。但实话说,我的热巧克力已经见底,无论是手指还是大脑都累得不行,我想你也一定被上面的密密麻麻折磨得快要孕吐,于是暂且作罢吧,反正第三场战争的证据和结论,与你已经读过的前两场没有本质的差别。
然而在我看这集「The Bakersfield Expedition」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那便是漫画书店——这种只卖漫画杂志、单行本、以及所有二次元相关杂碎的专门书店——在亚洲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是不成体系的存在。在北美的历史进程中,从早期直销市场(Direct Market)的革命与形成,到如今和电子读物抗争的本土化运动,漫画书店一直是每个城区漫画文化得以传承的现实媒介与根据点;是每逢周三,附近方圆几十里内所有漫迷,抱着热诚与钱包前来买书兼社交的秘密基地。但与此同时,我也是明白的,有关欧美与东亚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为何中国或日本从来没有、或许今后也不会有专属漫画书店的原因(就像美国没有口袋本和电车漫画文化一样)。就好比,你能想象的出,像《TBBT》第 4 季第 11 集里的那个全员狂欢的超级英雄新年派对,开在北京的某家漫画书店里的情景吗?至少在未来的一百年内,我大概是想象不出的。
至于把生活大爆炸说的那么过分吗?还是说是我看的方式不对,为什么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在sitcom中的笑声带有嘲讽的意思呢?情景喜剧都是这样一种故事模式,本身就是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在面前笑过,总好过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在故事中也许他们会夸大有些nerd的缺陷,也许会把这个群体描述的过于悲催,但至少观众会对这个群体更感兴趣,想要理解他们,而不是敬而远之
国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美漫盛会在成长, 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100年什么的, 还是别说的太死比较好.
在有关Comic Feminism上还有一个绝对值得提出的,The Hawkeye Initiative鹰眼计划。在我个人心里,它可算得上是长久以来美漫女性受众群体压抑的大爆发,尽管针对的层面是漫画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而非整个漫画产业链中对待女性观众的态度。难得的是,从始至终这个轰轰烈烈的活动都维持了本身的幽默格调。TBBT选材和构思的失利本身就是一种以管窥豹的轻浮态度。
据说Community确定会有第五季了……唉,说好的6季+1电影呢= =
顺道一提,在看过废柴联盟后,我越发认识到 TBBT 只是一部伪 geek (nerd) 剧。普通人看过 TBBT,或许喜爱某些角色,但是绝不会希望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是这种人
废柴联盟是指 Community 吗?比起 TBBT,那倒是一部相当拥抱 nerd 文化的好剧集。我也认同你的第二句话。
是的。可是 TBBT 大行其道,Community 却很有可能熬不过4季,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
快哭了 ;_; 和abed+troy比,sheldon+howard就素标准伪非的渣渣啊
"但与此同时,我也是明白的,有关欧美与东亚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为何中国或日本从来没有、或许今后也不会有专属漫画书店的原因(就像美国没有口袋本和电车漫画文化一样)。" 觉得楼主才是钓鱼的,网站英文用的MANGA,中文用了漫画,自己还用了个日文名,最后却说日本没有专属漫画书店?
"我是心知肚明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观众都把《TBBT》当等待泡面或者光临御手洗时的背景音乐来用" 还是我没看懂文章的写作手法……?
这句话是送给那些满嘴「不就是个喜剧嘛何必这么认真」的看客的,正常逻辑的读者们可以忽略,不影响主旨。=)
建议你认真读一下原文。是没有成体系的漫画书店。
我对漫画书店的定义是,以漫画书籍为主要商品,不售卖任何和漫画无关的产品,包括其他类型的书籍。日本虽然有まんだらけ等几家符合这个定义的公司,但日本读者购买漫画的主流渠道依然是综合书店、便利店等等。你可以从各种销量统计的店铺来源处得知。
在欧美,由于 Direct Market 的现状,出版社和漫画书店有直接而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漫画书店可以获得独占的连载或 variation。漫画书店也是本土漫画圈文化发源的媒介和根基。日本现有的几家漫画专门店,是远没有同等级的影响力的。
是否对的编剧来说会有种矛盾在里面
如果本身不是nerd 似乎比较难写出剧中nerd的细节
但是为了格调似乎不怎么高的笑料 却需要嘲弄自己心中的nerd
往好了看 也算是nerd们一种开朗的自嘲精神吧
也是一种理解吧。所以在正文之前就说了,本文的首要目的,是普及女权主义和漫画书店的两个文化现象,其次才是顺便黑一黑这剧集。
所有的所谓认真你就输了帝都该仔细读读倒数第四段。
以前的广州越富广场的漫画摊位不要太多哟……
我差点没分清,这是真的不懂,还是纯粹来搞笑钓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