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历经数十载发展,其受众群体,是否已经变得越来越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曾获多项艾斯纳大奖的著名漫画家编剧 Matt Fraction 近日接受《洛杉矶时报》专访,访谈中便特地提到了,美漫界当今 Marvel、DC 等大出版社潜在的一个受众定位问题。

访谈原文摘译:

Hawkeye #1, by Matt Fraction / David Aja
Hawkeye #1, by Matt Fraction / David Aja

漫画完全可以更努力地使这种媒介变得更平易近人些。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实话说吧,自从大概九十年代末起,我们的漫画业界便开始盛行着一种奇怪的偏见:漫界同行们都一口咬定了,我们的读者是,曾经在十几岁年轻时接触了漫画世界、但现在已经长成三十多岁了的宅男的这群人。然而时移事改,现在无论是从定价模式还是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种种现实都已经不再允许我们(抱着这种偏见)这么死脑筋地闷声做下去了。

我觉得吧,某部漫画的长篇巨著连载到了第 788 话之类的现象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往往在于,这某某漫画的第 788 话,除了追这漫画已经追了十几年的铁杆粉丝以外,一般普通的读者根本看不懂它说的是什么。我隐隐约约地开始担心,漫画界(尤其是主流大出版商们)是否已经逐渐地不在乎吸引新的漫迷了。

长篇漫画、或是系列漫画,只要编剧足够优秀,是可以做到在满足旧读者的同时,吸引鼓励新读者的加入的。我知道这在创作上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它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其实老一辈的漫画里就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传统,比如漫画中角色们偶尔会在对白里用第三人称重复强调自己的名字,或是借短暂的回忆片段来提醒读者这个人物的出身与背景之类。我并不是建议漫画家们把作品的每一话连载都完全当做是第一话来写,我只是希望在长篇漫画的创作过程中,能适当地照顾到半途入坑的新漫迷的需求。——而这正是我笔下《Hawkeye》的核心卖点之一。

……漫画完全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像现在这么小众和排外。人们喜欢它。描绘超级英雄的《复仇者联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顶影史前三,就是个再明显不过的证据。它(超级英雄漫画)是当今流行文化的宠儿。或许从今往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漫画的……那种固步自封的、死杆 fans 向的「漫画味儿」变得那么浓厚吧。

无独有偶,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段,记者 Melinda Beasi 也放出了在本届 NYCC 上,采访《樱花乱》作者、日本漫画家安野梦洋子老师的文字记录。虽然日美两地的漫画文化发展迥然不同,但在访谈中,安野老师针对日本女性漫画的未来发展,也表达了与 Matt Fraction 类似的期待。

安野梦洋子在 NYCC 亮相。
安野梦洋子在 NYCC 亮相。

安野梦洋子访谈摘译如下:

如果我们把当今日本面向女性的漫画仔细分开:在(读者年龄阶层的)最下方,我们有针对孩童的幼儿漫画;中流砥柱,则自然是由女中学生为主导的少女漫画市场;稍往上移,还有些面向三十来岁女读者的(成年)女性漫画。但再往上呢?很遗憾地,针对更年长的、更成熟女性读者们创作的漫画家基本没有几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家的一种创作共性。举个例子:当你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画漫画时,你的作品一般是画给二十来岁的读者看的;大多数漫画家都是针对着比他们更年轻的人而执笔。而人们总想着永葆青春,(因此大多数作品都是描写、追忆更年轻的世界,)这种自然倾向我也是能理解。

对于漫画界的发展来说,我希望在今后看到更多的,为四十、五十,甚至六十岁年龄层的女读者们创作的漫画作品。然而,我也希望今后的漫画家们,不要因为读者年龄趋于成熟这个借口,就不再描绘爱情之类(在少女漫画中大行其道)的东西——在任何年龄段的创作中,这些主题都是永恒的,只是要追求以更真实、更细腻的笔触来描绘它们罢了。

不得不承认,在 Accessibility 这方面,出于历史文化等种种因素,日本做得比美漫好得不是一个等级。这并非是 Matt 所抱怨的内容多样性上的问题,而是漫画作为一种媒介的覆盖面与社会认知度本身:日本有着美漫所缺失的各种领域百花齐放的连载杂志阵容;日本坐拥着美漫早已失去了的直销市场(Direct Market)外的渠道覆盖:从便利店到通勤站、从大型书店到小报摊,几乎是有书架的地方就可以买到漫画。

阅读漫画这种行为,在日本也更为普及和更被环境所认可,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漫画——作为二次元幻想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在这片岛国的土壤上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以漫画为核心的商品化、多媒体化早已被日本出版商们运转得炉火纯青;漫画相关的宣传,从小册子、书店海报、地铁横幅,一直到霸占满整栋摩天楼外墙的夸张挂画,都比当下美漫除了专门的漫画书店(Local Comic Book Store)以外,完全不见任何影踪的市场营销策略要开明的多。

Hawkeye #8, by Matt Fraction / David Aja
Hawkeye #8, by Matt Fraction / David Aja

这也是令我好奇许久的一个问题:Marvel 的东家迪斯尼、DC 的东家华纳兄弟,这两家坐拥百亿的媒体巨头集团,难道就从未想过在漫画书店之外的主流媒体中,帮着宣传一下两家漫画公司的老本行?甚至连 Marvel Studios(漫威影业),这个直属 Marvel Entertainment(漫威娱乐)旗下的、全权制作了《钢铁侠》、《雷神索尔》、《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等系列著名漫画改编电影的子公司,也从没想过在这些动辄上亿票房的电影中,应景地插入一些超级英雄漫画的裙带宣传。——是这些公司的高层领导们,从一开始就觉得漫画是个没有前途、因此不值得花钱培养的濒死的阿斗?金融界出身的 Isaac Perlmutter (Marvel CEO)或许如此,但无论是 DC 一侧的 Dan DiDio、Jim Lee,还是 Marvel 那边的 Joe Quesada、Kevin Feige,我都很难想象这些投身漫界多年的老将们,会打起哪怕是一丝抛弃这个媒介的念头。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有幸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欢迎通过各种方式告诉我。

然而,即使是漫画文化高度发达的日本,也依然面对着漫画销量总额每年下滑的事实;漫画的受众是否真的在萎缩着?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理论是,九零代是批量转化为铁杆漫迷的最后一代人;在其他媒介并不发达的旧日,作为仅有的精神食粮的漫画,被传承至今成为兴趣甚至是憧憬着的职业;然而新世代的青少年们面对着的,却是一个成倍地复杂、成倍地信息过载、各式新奇娱乐手段成倍地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在这个扁平化快节奏时代中,就像文学界、小说界曾担忧过的一般,漫画这种字画结合的「古老」形式,还能吸引多少新血、经久不衰几年?

有人会说,或许全面的网络化、平台化、电纸化,是拯救漫画于小众的根基;有人说事已至今,漫画要么作为纯粹表达的艺术形式存活下去,要么就是被其他大众娱乐迅速吞并至死……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没有正确答案。

——你认为呢?美漫、日漫在中国,甚至是本土的国产漫画在中国,是否也存在 Matt Fraction 与安野梦洋子所提到的受众问题?漫画行业是否真的受到了不可挽回的冲击,如果是的话,我们该做什么去稍微地改善这一状况?希望能在本文下方的留言框漫言微博的转发讨论,甚至是豆瓣漫画手札即将重新开放的漫谈茶话会中,听到你宝贵的意见。

注:题图出自上个月刚出连载的《Hawkeye #8》。我真是爱死 Matt Fraction 的台本,以及 David Aja 那超乎想象的绝妙分镜了。案例欢迎参见上一期的 ComicBits

加入对话

  • 应该说不熟悉漫画阅读习惯的人都反映“看不懂”这就是让漫画变得不如动画电影那样容易被人接受的理由吧。但是漫画是绝对不会被淘汰的,顶多就是传播方法发生改变而已。现在我们所见的漫画形式是暂时的,但人们对故事和图像的需求是永恒的。如今人们对阅读图片的需求量增加,漫画应在新的媒体中更发挥更多图像叙事的特长。

  • 必然是会不断受到冲击的吧。不过相比文学要乐观一点,因为内容大致还是容易被接受,通俗易懂的,只是“阅读画”这种方式较难让有太多选择的新读者快速领会,比如身边一个朋友,初中就开始迷恋火影的动画,却从未对漫画原作产生过兴趣(跟我说看着很累。。),在我长久影响下,最近终于才开始看原著甚至自发的找些猎奇漫来看(跨度好大。。),到了会看、想看并认同这种方式的阶段(虽一直被动漫文化影响却十年才成为一个漫画迷),反观90年代我小学时所有娱乐都不那么丰富发达的时期,饥渴到连《圣传》《绝爱》那样女性向的漫画我都屏息阅读,因为那时读漫画反而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娱乐方式之一。意思是,内容上、考虑对象方面,可以改善调整,但可能最要经受时代挑战的,是漫画的阅读方式本身,这是无法大改变的。最重要的核心受众,不是把漫画当成动画的”剧本“和幻想电影的压缩饼干版本的读者,而是明确的认可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的人,要培养这种“重要“的读者,即便调整内容和针对的对象,在这个时代也不是容易的事,说白了:很多人没有这种耐性(包括很多作者也是)。要说有什么能做的,还是以前的结论:作为读者,不断提高鉴赏力。;作为作者,不断提高创作水平。考虑受众定位就包涵于后者,是应该要做的,但要说迫在眉睫,思考受众问题还远不到能够改变时代对漫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强大冲击及漫画的自身限制。尤其针对自己的现成读者都抓不住的国内漫画市场,甚至可以说都还没有思考这个问题的能力。